保护乡村手工艺,别让买卖成为对匠人的杀戮!
推文第1022天
五一小长假来了!你是否选择乡村游,去看看农村手工作坊?前几天,小编借耕读大学的学习机会,来到了全国创建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山西永济蒲韩乡村联合社,参观了红娘手工作坊。关于如何保护农村传统手工艺,获得几点感悟,在此与大家分享。
【背景·蒲韩联合社简介】联合社现有社员3865户,且长期居住在蒲州镇和韩阳镇的43个村内,种植土地面积约3万亩,种植品种有苹果、桃、柿子、杏、核桃、小麦、棉花、豆类和香椿、芦笋等蔬菜,合计二十多种。这是一个跨行政管理区域的村民自治组织,它汇聚了43个村3800多户村民,以社区组织、生态种植、留住年轻人而享誉全国。
详情点击:蒲韩联合社:追回乡间远去的童谣
“传统手工艺”一词,大家绝不陌生,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。据2015年《中国传统手工现状调查》,我国86%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,近7成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,近6成尚未找到继承人,近7成受访者对传统手工的学习意愿不高。
高尔基曾说:”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个小型博物馆的消失。“现在的状况是,年轻人不爱学,都出去打短工了,因为短工来钱来得快。关于如何保护传统工艺,主流认可的做法是“买卖是最好的保护,使用是最好的传承。“,认为“有了交易,产生利润,匠人才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。有了足够的尊严和体面,手艺就有传承下去的可能。”当然,这种思路是可持续的,但实施起来,需要避免“买卖过度”。
接下来,借助蒲韩联合社手工作坊的发展历程,一起来思考下这个问题。
手工作坊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
以下整理自手工艺作坊负责人牛淑琴口述:
01
手工作坊的起步与发展
手工艺合作社起源于2003年冬天,那时协会开展了一次剪纸比赛,当时参加比赛的12名选手全是75岁以上的老人。协会的一群人觉得剪纸手艺会随着老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,因此,2004年,寨子村的7名妇女每人凑了100元,开始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剪纸和刺绣。2008年,手工坊联系了周围200名手工爱好者,组织起合作社,社员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,每个社员不超过5股。合作社起名为“红娘手工艺合作社”。现在合作社有265户社员。手工艺合作社将老人、妇女、儿童结合起来,组建了多种手工兴趣小组,并定期组织文化活动。
这265户社员分为53个小组,共有53个组长。此外,还有6个专职辅导员,这6个人,一个是牛大姐,负责整体工作,一个是入户辅导员(对接265户的辅导员),她俩负责在联合合作社收集信息(生活、日用品、资金互助、土壤改良等)。还有4个人,每个人负责10-13各村,各负责60-70户,提供的服务包括儿童教育和互动。 由于同一个小组的成员住得比较近,因此小组内的活动在农闲时非常频繁,对于解决产品质量、机器问题,调节妇女间的不愉快等起到很大作用。
手工艺负责人牛淑琴讲述作坊故事
妇女们做手工可以跟孩子在一块。妇女们平时做工作并不都在工作坊,但是动态课程和组织培训在工作坊进行。 牛大姐向我们介绍了传统手工织布流程,先是统一发放原材料,让妇女在家里做,做到一定工序然后拿回来检测质量,再拿回去继续做。这样反复多次,就做成了成品布。
织布流程图
02
发展问题的显现
2006年开始订单化生产,从最初的7个人,发展到20个人、200多人,范围也从寨子村发展到了周围十几个村庄。好,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得发家致富,共同富裕,似乎形势一片大好。
但是,问题来了,在06、07、08年的时候,合作社接到了特别多的订单量,当时又正值农忙时间,因此社员们要加班才能够勉强完成订单。但是,家里的青年人反对老年人为了挣钱长时间赶工,累坏身体。
牛大姐举了一个例子,当时正是订单多的工序时候,手工坊急着要完成,就有一位老人想要多挣钱,结果累病了,牛大姐也遭到老人家人的抱怨。
不仅如此,因为赶工,产品质量也出现了问题。牛大姐清楚地记得,由于当时候手工坊没有公共账号,订购方香港的“公平贸易”还得派专人坐飞机过来送钱。可是由于质量问题,公平贸易的人退回了一包质量不好的成品,这让她们觉得是打脸的事情。
订单大,不仅人疲劳,甚至累病了,而且质量也下降。经过反思,没有质,量再大也是废品。于是,09年起合作社开始压缩订单,并加强质检,不盲目追求订单量。
如今,按照牛大姐们的计划,外部的订单不会接特别多。她们发现,当地就有一个很大的订单量。当地嫁女儿,陪嫁就是十几个床单,孩子做满月时,也是一系列的布匹和产品需求。牛大姐说,要是一味为钱去做的话,质量就是一个问题,能把东西做好,对老艺人的手艺也是一个传承。妇女们在自己家里做的活计,回收到手工坊的时候是有标准的,例如,图案绣的不好的就不能用。
剪纸作品欣赏
织布作品欣赏
03
手工艺技术传承的迫切性
牛大姐给我们说了一个关于她和老艺人的故事,按照惯例牛大姐每周一、三、五需要去拜访一位老艺人,但是以前订单忙的时候,没顾上看望,只好趁着放假的时间去看望大娘,也是那次,她让老人穿上新衣服给老人拍了一张照片。过了不久,等牛大姐让她的助理给老人送照片时,老人已经去世了。这件事让牛大姐感到,再不抓紧跟老人学习的话,就没有机会了。于是从09年开始,手工坊重新组织20多个年轻人进行培训和学习,分几个村,拜访老人,学手艺,把当时老人口述的技艺一个字都不漏地记录下来,并打印出来存档,这样即使老人百年以后不再,也能根据记录做出来。
蒲韩乡村联合社手工作坊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乡村手工艺的成功道路,即回归保护传统工艺的初心,转成教育学习实验基地、体验夏令营等活动,让老人们以愉悦身心为目的,每天自愿做两个小时剪纸或织布,然后半小时时间唱歌。
过去老人结婚时穿的衣服,小孩的棉衣服和满月时穿的衣服
一些经典手工现在都成了非卖品作文化展示
牛大姐说,老人才是我们的宝贝,老人做剪纸和手工艺,一做几十年,老人还能讲出剪纸反映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,即使她们现在学,肯定也学不全了。手工坊还组织了厨艺班、心灵手巧班。
晾晒植物染布料
04
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看法
回顾蒲韩手工作坊遇到的坎坷,不禁想起了一句话:“没有买卖,就没有杀戮。”这则公益广告意在告诉我们要保护稀有动物,我想同样可以用在保护乡村手工艺方面,用来提醒当地相关参与者不要盲目推进。因为每一个创作者都面临传承危机,都是“稀有动物”。当然,小编并不反对手工艺的规模化生产,也希望看到大家在现代化生活中,将使用传统手工艺品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。
保护传统工艺,重在制作工艺过程的再现。当然,除此之外,也要防止工艺品的大量复制仿制,这种去中间环节、看不到制作工艺的过程,顶多算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,与实地观看制作的体验过程相差甚远,也不是保护传统手工艺品的初衷。
一经一纬编就人类古老工艺
奢侈品,只是高端人群的特需;博物馆,只是远观和回顾。应该像蒲韩手工作坊模式这样,将传统农村手工艺品融入日常生活,被大众所使用,才是最好的传承。
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,生活应当是慢而雅的。每一个地区的民间手工艺,都是当地数代人智慧的结晶,都具有本区域独有的特点,蕴含着当地的精神风貌、风土人情,是独一无二的、不可替代的。
工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慢生活的状态,而手工艺恰恰可以使生活回归本源,让人们得以充分享受慢节奏的闲情雅致。机械是冰冷的,手工艺是有温度的。这种温度,不仅体现在创作者心手一体的产品呈现中,更存在于制作过程中,观摩者与创作者眼神的互动交流中。乡村手工艺保护,可以参考蒲韩联合社的做法,计划性生产,避免让买卖成为对匠人的杀戮!
第一部分内容参考人民食物主权论坛整理
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,欢迎留言交流
责编:3O有机滔小小
3O助农
欢迎投稿 加学习群
助农为乐,不遗余力
主编微信:yga565431
3O助农
欢迎投稿 加学习群
助农为乐,不遗余力
主编微信:yga565431
热文推荐:
1.5年了,中国第一批新农人,你们还好吗?
2.不用化肥农药不杀虫照样得高产的神人——中国神奇农民
3.投身农业5年,一身疲惫换来一屁股债,让我拿什么坚持?
4.朱安妮:纪念生物固氮专家—郭永军
5.心痛:谁来为农民的良心买单
6.以虫治虫:螳螂打造绿色青山
7.有机农业:一场温柔的大地革命
8.有机农业: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
9.有机菜你嫌贵?你以为每天可以省7块,背后真相惊呆了!
10.有机农业有3种组织形式,99%的人不知道!
点击红字即可浏览
想看更多?请返回菜单,点“3O热文”